English

今日萨拉热窝

1998-01-1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宋文富 我有话说

战后波黑穆克联邦实体共分为10个行政州,萨拉热窝即为其中的一个,下属9个行政区。据州政府提供的资料,萨市目前共有52.7万人口,其中有穆族25.9万,塞族与克族人口分别为15.1万和3.5万,其余8.2万则为犹太人等其他民族居民。萨市不但民族混杂,而且宗教繁多,除信奉人数最多的伊斯兰教之外,还有天主教、东正教、犹太教等。虽然各民族、各宗教的历法都有所不同,但是,公历1月1日这个“新年”似乎能被各个民族的萨拉热窝人所接受。

恰好在新年前夕,12月31日穆斯林居民的斋月开始了,按照习俗,一个月之内穆斯林每天太阳升起之后即不能饮食,直到太阳落山为止。但这似乎并未影响整个城市的喜悦气氛。手持鲜花、糕点的各民族朋友们相互来往、祝贺;天真的孩子们在家中精心地布置着自己心爱的圣诞树;各学校也充当着圣诞老人的角色,尽可能地向低年级小朋友分发圣诞礼物。对此,萨拉热窝州新闻部长库莱诺维奇介绍说,萨市历来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区,长期以来各民族、各宗教的人们都在一起和谐生活,每逢圣诞节时穆斯林们前往祝贺,但在开斋节时基督教徒也前往穆斯林家庭。这种“参加”只表明对亲戚、朋友、同事或邻居的尊重,并不意味着“参与”宗教仪式。

我来萨拉热窝时,经常住在一个穆族家庭中,这家的老两口早已退休,战争期间也未离开萨拉热窝。女儿战前同一名塞族小伙子结了婚。夫妻俩自小就在一起读书、游戏,从来就未因民族、宗教的不同而发生争执。战争期间,男方上了前线,左腿被子弹击中,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不得不实施截肢。现在,全家又团聚到了一起。我问小伙子:“你身为塞族,曾经同塞族作战并被打断一条腿,那你现在是否十分憎恨塞族?”小伙子坦城地告诉我:“本来,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民族的概念并非很强。我从小就与克罗地亚人、穆斯林、犹太人等各个民族的邻居和朋友愉快地生活在一起。我现在只恨打断我腿的那个人。”

萨拉热窝居民的这种混居性和相融性是有其历史根源的。十五、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,统治波黑的两个摄政王在萨拉热窝修建了大量的清真寺、商店、学校、道路和桥梁,现在市中心的“巴式察尔希亚”老城,就是1659年建成的典型东方式城市。城中不但有巴尔干最大的清真寺,还有金、银、皮革等80多个手工业作坊和200多家商店。这些店铺都是典型的土耳其式“前店后厂”的风格,游客们不但可以在这里购物,而且可以观赏工匠们制作商品的过程。

从19世纪末开始,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萨拉热窝又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。1880年,萨市就修建了统一的上、下水网络,至今还在使用。沿着贯穿全市的米列亚茨卡河,修建了教堂、议会大楼、火车站、工厂等一系列现代建筑。因此,萨拉热窝市内不但具有众多的清真寺,也有宏伟的天主教和东正教教堂,既有典型的“巴式察尔希亚”老城,又有极具欧洲风格的市议会大楼。到过这里的人士都不免惊叹,“萨拉热窝是一座真正的东方文明和欧洲文明的万花筒。”(之三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